2025年9月4日上午,中華環保聯合會水環境治理專業委員會在合肥組織召開了“HJDL二級處理原位生物增效強化工藝”及“溢流場景下磁基增效水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兩項科技成果評價會議。會議嚴格依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與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要求籌備,旨在通過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挖掘兩項水處理技術的創新價值與應用潛力,為水環境治理領域技術升級、產業發展提供專業支撐。
此次成果評價專家委員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侯立安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學吳明紅教授,北京排水集團研發中心高級專業技術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常江,南京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周克梅,安徽舜禹水務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研究員侯紅勛,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孔明共7位行業專家組成,并一致推選俞漢青教授擔任評價專家委員會主任。會議由中華環保聯合會水環境治理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劉愿軍主持。
“HJDL二級處理原位生物增效強化工藝”由浙江永續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牽頭完成,技術部負責人胡峰豐代表項目組作匯報,系統闡述了HJDL工藝的技術原理、工程應用及創新價值。
評價委員會結合評價材料與現場匯報嚴謹討論、質詢一致認為:該項目針對傳統活性污泥法在污水處理中能耗高、藥劑用量大、占地面積大、抗沖擊能力弱等技術難題,研發了以生物增效載體為基核的顆粒化泥膜技術,通過復合菌劑掛膜形成“外好氧-中兼氧-內厭氧”多層結構的小粒徑泥膜顆粒,實現了同步硝化反硝化、脫氮除磷等多重反應的高效耦合,解決了傳統活性污泥法易膨脹、流程長的技術難題;開發了抗逆性復合菌劑與智能孵化系統,形成了高密度泥膜顆粒,其沉降速度、處理效能優于傳統工藝,實現了系統在毒性沖擊、高鹽廢水下的穩定運行;通過生物增效載體強化傳質與菌劑活性,縮短了停留時間,降低了生化單元池容需求,形成了"原位提標提量"解決方案,節約了投資與土地資源。該技術成功應用于全國20余項市政及工業污水處理項目,累計規模達182萬噸/日,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該項目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基于高密度小粒徑泥膜結構的脫氮除磷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溢流場景下磁基增效水處理關鍵技術與應用”由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規劃院、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溫州市創源水務有限公司、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聯合完成,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主管吉青青代表項目組作了系統詳盡的匯報。
評價委員會結合評價材料與現場匯報嚴謹討論、質詢一致認為:該項目針對溢流場景下的水污染控制難題,研發了磁混凝、磁沉淀、磁回收和磁介質自動投加等技術和裝備,解決了混凝效果不佳、磁介質利用率和回收率低等難題,縮短了混凝階段水力停留時間,提升了沉降效率,減少了占地面積,有效降低了混凝運行能耗及設備投資;
構建了磁基增效水處理技術裝備的模塊化生產及安裝工藝,提升了系統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解決了傳統混絮凝設備因尺寸過大而導致的運輸難題;開發了回流磁泥流量、剩余磁泥流量、凝聚劑/絮凝劑投加量等算法,建立了智能控制模型,降低了運維難度及成本,提升了系統運行穩定性。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國內50余個溢流場景下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磁基增效裝備模塊化制造及系統智能控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水環境治理的效能升級離不開科技成果的深度賦能與核心支撐,中華環保聯合會始終致力于搭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橋梁,努力推動科學技術成果轉化落地—— 一方面助力項目單位優化技術細節、拓展應用場景,另一方面也將通過行業平臺,向更多水環境治理需求方推介優質成果,為打贏碧水保衛戰注入科技動能。
中華環保聯合會水環境治理專委會會員部部長李偉,浙江永續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勇生、技術部負責人胡峰豐、技術骨干田香勇,中建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中區域副總經理黃世全、華中區域副總經理黎繼紅、產品主管吉青青,江西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規劃院副院長張萌,水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銘書,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崔全喜,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規劃與法規研究中心室主任翟紅娟,溫州市創源水務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湯嵩瑜參加會議。
來源 | 中華環保聯合會水環境治理專委會
原標題:7位行業專家點贊兩項水環境治理技術!浙江永續、中建環能技術成果獲高評
關鍵詞:
水環境治理,污水處理
全年征稿/資訊合作
聯系郵箱:hbzhan@vip.qq.com
- 版權與免責聲明
- 1、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s://www.hbzh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2、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3、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