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沉池SS去除率顯著下降應如何系統性排查?
初沉池SS去除率下降的系統性排查方案
一、水質與負荷因素排查
進水水質異常
檢測SS、COD、BOD5等指標是否超標,高有機物或無機物含量會干擾沉淀效果。
檢查進水含沙量是否增加(如降雨導致泥沙沖刷)。
水力負荷波動
表面負荷率超過設計值(通常≤1.5m³/m²·h)會縮短顆粒沉降時間。
通過流量計核查實際進水流量是否超出設計范圍。
二、工藝參數檢查
沉淀時間與池體設計
核算實際停留時間是否滿足顆粒沉降需求(一般≥1.5小時)。
檢查池體長寬比(建議≥4:1)及進出口結構是否導致短流。
污泥層管理
污泥層厚度超過池深1/3時需及時排泥,防止污泥上浮。
排泥頻率不足會導致污泥堆積,降低有效沉淀容積。
三、設備與運行狀態
攪拌與排泥設備
檢查刮泥機/吸泥機是否故障,導致局部污泥滯留。
排泥泵堵塞或閥門異常會破壞污泥層穩定性。
溫度與混凝劑影響
低溫(<10℃)會降低顆粒沉降速度,需調整藥劑投加量。
驗證PAC/PAM投加量是否匹配水質變化(如SS濃度升高需增量)。
四、化學與生物干擾
混凝效果評估
通過燒杯試驗驗證PAC/PAM復配比例是否失效。
檢查pH值是否偏離最佳范圍(PAC適用pH 6-8)。
生物因素干擾
若初沉池后接生化系統,需排查反硝化導致污泥上?。―O<0.5mg/L時易發)。
鏡檢污泥是否出現絲狀菌膨脹或解絮現象。
五、應急與長期措施
短期調整:投加助凝劑(如硅藻土)或增大排泥量。
長期優化:增設斜板沉淀裝置或改造池體結構。
通過以上步驟可系統定位問題根源,優先排查水力負荷、污泥層厚度及設備運行狀態等關鍵因素。
- 版權與免責聲明
- 1、凡本網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環保在線,轉載請必須注明環保在線,https://www.hbzhan.com。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2、企業發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遭投訴的,一律由發布企業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 3、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4、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